[email protected]

现代社会科学研究

Moder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您当前位置:首页 > 精选文章

Moder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25; 5: (4) ; 10.12208/j.ssr.20250132 .

Research on legal regulatory pathways for patent malicious litigation in China
我国专利恶意诉讼法律规制路径研究

作者: 陈思璇 *

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江苏南京

*通讯作者: 陈思璇,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江苏南京;

引用本文: 陈思璇 我国专利恶意诉讼法律规制路径研究[J]. 现代社会科学研究, 2025; 5: (4) : 24-35.
Published: 2025/4/18 14:10:58

摘要

专利恶意诉讼作为知识产权领域的新型权利滥用形态,本质系对专利制度价值根基的异化与司法程序正当性原则的背离。本文通过规范研究,揭示现行法律体系应对专利恶意诉讼的结构性矛盾。民事诉讼法形式化审查标准为恶意诉讼提供制度通道,程序性制裁措施因威慑不足难以矫正成本-收益失衡。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受限于填平原则,难以覆盖商誉贬损、市场机会流失等不可逆损害。刑法虚假诉讼罪因构成要件与专利权有效性推定原则的冲突,加之技术事实认定的复杂性,导致刑事追责面临证明困境。司法实践中,主观恶意认定标准模糊与间接证据采信规则缺失,进一步加剧法律适用不确定性。本文提出,应构建主客观要素融合的恶意认定分层标准,通过专利权稳定性审查、诉讼策略异常性分析等客观表征推定主观恶意。重构侵权损害赔偿机制,在《专利法》中增设惩罚性赔偿条款,将系统性滥诉纳入规制范畴。完善虚假诉讼罪司法适用规则,通过目的性扩张解释突破“捏造事实”要件的形式化局限,并对跨地域批量诉讼进行系统性损害评价。本文融合知识产权法、诉讼法与刑法的交叉视角,结合法经济学威慑理论与成本内部化原理,为专利恶意诉讼的协同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专利恶意诉讼;虚假诉讼;规制路径

Abstract

Patent malicious litigation constitutes a novel form of rights abuse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storting the foundational values of patent systems and subverting procedural justice. Through empirical and normative analysis, this study exposes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in China's legal framework. The Civil Procedure Law's formal review standards inadvertently facilitate malicious litigation, while inadequate procedural sanctions fail to redress cost-benefit imbalances. The Civil Code's tort liability provisions, constrained by full compensation principles, overlook irreparable damages like reputational harm and market opportunity losses. The Criminal Law's false litigation charge encounters prosecutorial challenges due to conflicts between statutory elements and patent validity presumptions, compounded by technical fact verification complexities. Judicial practice further suffers from ambiguous subjective malice criteria and inadequate indirect evidence rules, intensifying legal uncertainties. Proposed solutions include: Establishing multi-tiered malice determination standards integrating subjective intent and objective factors like patent stability assessments and abnormal litigation patterns. Reforming damage compensation mechanisms through Patent Law punitive damages and systematic litigation abuse regulation Enhancing judicial application of false litigation charges via purposive interpretation of "fabricated facts" and systemic evaluation of cross-regional batch litigation impacts. This interdisciplinary analysis synthesiz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procedural law, and criminal law perspectives, supported by law-economics deterrence theory and cost internalization principles to advanc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frameworks.

Key words: Patent malicious litigation; False litigation; Regulatory path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2023),最高法知民终2044号

[2]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2022),最高法知民终2586号

[3]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2019),最高法知民终732,733,734号

[4] 参见胡云腾,周维明:《虚假诉讼罪实体与程序疑难问题研究》,《法学家》2023年第6期.

[5] 参见孔令勇:《虚假诉讼罪的司法证明问题》,《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6] 参见胡小伟:《专利滥诉的司法规制路径构造》,《学习与实践》2019年第12期.

[7] 参见王然,王崇敏:《威慑理论视角下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规则完善》,《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8] 参见王活涛,郑友德:《专利恶意诉讼及其法律应对》,《知识产权》2009年第5期.

[9] 参见吕利强:《试论提高专利审查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参见翁晓斌:《民事诉讼诚信原则的规则化研究》,《清华法学》2014年第2期.

[11] 参见崔国斌:《标准必要专利权人选择许可环节的自由》,《知识产权》2024年第7期.

[12] 参见张卫平:《民事诉讼法修改与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参见何家弘:《证据的采纳和采信——从两个"证据规定"的语言问题说起》,《法学研究》2011年第3期.

[13] 参见奉晓政:《知识产权恶意诉讼的识别与规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14] 参见袁利中案: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宁民三初字第188号

[15] 参见《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第4条,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年9月22日

[16] 参见《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发展报告(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2024年10月

[17] 参见《关于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的意见》第17条,最高人民法院2025年1月6日.

[18]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3修正)》第115条,2024年1月1日.

[19] 参见《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8年10月1日

[20] 参见刘迎霜:《恶意诉讼规制研究——以侵权责任法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21] 参见江伟,邵明,陈刚:《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出版.

[22]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65条,《民事诉讼法》第115条.

[23] 参见曾庆敏:《法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出版.

[24] 参见谢光旗:《专利侵权警告函:正当维权与滥用权利的合理界分》,《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25] 参见潘牧天:《民事诉权滥用的侵权责任》,黑龙江大学2011年.

[26] 参见侯娅,沈磊:《民事诉权滥用法律规制论析》,《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11期.

[27] 参见于海生:《诉讼欺诈的侵权责任》,《中国法学》2008年第5期.

[28] 参见《关于进一步保护和规范当事人依法行使行政诉权的若干意见》第17条,最高人民法院2017年8月30日;参见《关于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的意见》第17条,最高人民法院2025年1月6日.

[29] 参见章志远:《行政行为效力论》,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54页.

[30] 参见于飞:《基本原则与概括条款的区分:我国诚实信用与公序良俗的解释论构造》,《中国法学》2021年第4期.

[31] 参见李承亮:《侵权赔偿体现知识产权价值的民法原理》,《法学研究》2022年第3期.

[32] 参见丁碧波:《专利救济权滥用的法律规制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年11月.

[33] 参见郭箐,张庆立:《依据侵权行为四要件界定知识产权恶意诉讼》,《检察日报-理论版》,2024年8月28日.

[34] 参见(2023)最高法知民终2044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1861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2882号,(2021)最高法知民终1439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2129号,(2023)最高法知民终1970号

[35] 参见(2023)最高法知民终2044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1218号,(2022)最高法知民终2586号,(2023)最高法知民终1101号

[36]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2023)最高法知民终2044号

[37] 参见孙维飞:《(民法典)第1165条第1款(过错责任一般规定)评注》,《法学家》2024年第4期.

[38] 参见何培育,陈旭洋:《论技术鉴定意见在专利侵权案件中的证据适用》,《科技与法律(中英文)》202年第6期.

[39] 参见李春晖:《专利恶意诉讼之认定标准及法律责任》,《知识产权》2019年第4期.

[40] 参见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2021)粤06民终15508号;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9)渝01民初435号

[41] 参见聂鑫:《论专利恶意诉讼识别标准及其规制进路》,《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42] 参见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9)渝01民初429号,430号,435号

[43] 参见吴镱俊;《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谦抑性: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理论月刊》2022年第4期.

[44] 参见邓恒,《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论证成与规则修正》,《中国应用法学》2022年第3期.

[45] 参见赵运锋:《涉破产虚假诉讼罪“捏造”行为实质解释研究》,《法律方法》2022年第2期.

[46] 参见孔令勇:《虚假诉讼罪的司法证明问题》,《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47] 参见《民事诉讼法典》,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印务局,第55/99/M號法令,1999年10月4日

[48] 参见任重:《论我国民事诉讼诚信原则的适用范围——兼论本土案例组的生成与反思》,《当代法学》2024年第6期.

[49] 参见宁立志,龚涛:《专利非实施主体的价值评判与法律规制——以网络化开放创新范式为视角》,《知识产权》2024年第4期.

[50] 参见毛昊,尹志锋,张锦:《策略性专利诉讼模式:基于非专利实施体多次诉讼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2期.

[51] 参见胡晓霞:《民事诉讼管辖制度新变革——以法解释论为视角》,《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2期.

[52] SeeALLISONJ,LEMLEYM,WALKERJ.Patentqualityandsettlementamongrepeatpatentlitigants.George-townLawJournal,2011,99:677-712.

[53] 参见孙维飞:《(民法典)第1165条第1款(过错责任一般规定)评注》,《法学家》2024年第4期.

[54] 参见邢会强:《我国证券虚假陈述侵权责任规范模式之重构》,《法学研究》2025年第1期.

[55] 参见李国海:《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制度之检讨——以典型案例为样本》,《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56] 参见黄骥,《论我国商誉损害赔偿计算规则的完善——以美国相关规则为借鉴》,《知识产权》2015年第10期.

[57] 参见邓恒,《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论证成与规则修正》,《中国应用法学》2022年第3期.

[58] 参见熊艳,魏志华,李常青:《媒体曝光与IPO发行审核:作用效果与影响机理》,《经济管理》2020年第11期.

[59] 参见朱冬:《(民法典)第1185条(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评注》,《知识产权》2022年第9期.

[60] 参见(美)加里·S.贝克尔(Gary.S.Becker):《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61] 参见魏建:《理性选择理论与法经济学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62] 参见吉利,苏朦:《中国上市公司环境成本内部化行为识别及特征剖析——基于财务报表信息的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63] 参见关春玉,许启发,蒋翠侠:《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FDI外溢的“门限特征”分析》,《经济评论》2017年第3期.

[64] 参见邓雨亭,李黎明:《专利侵权惩罚性赔偿之威慑机理与规则适用研究:以法经济学为视角》,《知识产权》2020年第08期.

[65] 参见何敏,吴佳洁:《威慑视角下著作权惩罚性赔偿责任构成的反思》,《科技与法律(中英文》2024年第3期.

[66] 参见尹建华,弓丽栋,王森:《失信惩戒与寒蝉效应——来自地区环保处罚记录的经验分析》,《科研管理》2020年第1期.

[67] 参见周波;《柠檬市场治理机制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3期.

[68] 参见刘建翠:《我国专利有效性的司法裁判制度构建》,《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

[69] 参见魏治勋:《扩张解释与限缩解释的思维进路与操作机制——兼及区分“类推”和“扩张解释”的理论难题与根本解决之道》,《法学论坛》2018年第5期.

[70] 参见操友根,任声策:《基于演化博弈的企业专利诉讼时间策略》,《系统管理学报》2024-08-28.

[71] 参见毛昊,尹志锋,张锦:《策略性专利诉讼模式:基于非专利实施体多次诉讼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2期.

[72] 参见李翔:《虚假诉讼罪的法教义学分析》,《法学》2016年第6期.